|
临泉县陶老乡 |
|

陶老乡,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位于临泉县最南端,从临泉县城出发,顺临艾公路行52公里就可到达陶老乡政府所在地――陶老乡一道街。陶老乡位于安徽、河南两省的临泉,阜南、淮滨、新蔡四县的交界处,正是两省接壤、四县相邻之地,地缘优势明显,且有洪河及分洪道穿流而过,水陆交通便利。陶老乡总面积50.5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5200亩。下辖9个村委会,85个自然村,总人口达53137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着“淮上明珠、生态陶老”的定位,瞄准陶老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积极开展“大农业、小旅游,美乡村”齐步走乡村振兴建设步伐,着力于“打好生态牌,做活水文章”特色产业发展路径,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工程;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依托安农大皖西北实验站做好富硒米的文章,依托柳桥集团入驻陶老做好鹅的文章,依托正稻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做好鱼的文章,努力打造“富硒米”、“大白鹅”、“臭鳜鱼”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快推进洪河大桥、分洪道橡胶坝建设,认真筹划“十里荷花,坝上风情”乡村旅游,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陶老。
陶老乡位于临泉县最南端,北靠本县艾亭镇,东连阜南县王堰镇,南面、西南面分别隔淮河主要支流洪河与河南省淮滨县赵集镇和麻里乡相望,西面与河南省新蔡县练村镇仅洪河分洪道一水之隔。“两省相邻、四县接壤”正是陶老乡的地缘优势之所在。陶老在30年前只是一个居住着上千口陶姓人家的大村庄,1978年设陶老集,阴历单日逢集,1977年设陶老公社,1986年改设陶老乡,隶属艾亭区管辖,1992年2月撤区并乡时,由陶老、腰庄、洪河三个小乡合并组建为现在的陶老乡。
陶老历史悠久。一九八五年二月五日,临泉县艾亭区腰庄乡(现属于陶老乡腰庄村)农民在修路时,挖出一件石雕。据考证,此石雕系东汉天禄,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极为重要的考古价值,现珍藏于安徽省博物馆。据石雕出土地西约百米处,原有一座大型砖室墓,当地群众介绍,此墓是1958年破坏,当时出土有陶楼、陶狗、陶灶、铜镜、五铢钱等。几千年风云变幻,沧海桑田,沈国、蔡国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陶老作为沈蔡故地,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一部沉甸甸的历史,都有可能埋藏着惊人的秘密。
陶老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陶志远,男,陶老乡胡庄人。参加过淮南战役、平汉战役、龙岗战斗,周口战斗,刚朝尔战斗等。1955年9月被授予少校军衔,1960年5月提为中校。1974年离职休养,享受地厅级待遇。
陶老乡神话传说流传较多,有黑龙潭的传说、回龙湾的传说以及南天门的传说等,黑龙潭的传说流传甚广。洪河流经陶老西南端一个小村庄,河中心有一无底深潭,小村庄也因此而得名。很久以前,龙王母亲于农历五月二十五日故去,葬在黑龙潭旁边的老窑湾。次年五月二十五日中午,龙王来此祭奠母亲。龙王驾云而至,天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由于思母过度悲伤,哭的天昏暗地,泪如倾盆,不觉间所架云雨全部倾洒,无水支撑庞大身躯,落在地上,即将干渴而死。百姓闻讯,被龙王孝心感动,纷纷提起水桶,拿起脸盆,从四面八方运水洒在龙王身上,帮助其返回大海。由于水量有限,龙王无力驾云,身体在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从地下潜水返回,此处便留下十几丈的深潭。龙王为感谢人们救命之恩,每年此时定来黑龙潭普降大雨。每到这日,无论天空多么晴朗,周围百姓总会剪下红芋秧插地,他们相信龙王会降一场大雨。所以当地有“五月二十五,龙王来探母”之说。
陶老乡中心村、自然村一览表
中心村
(9个)
|
自然村数(85)
|
自 然 村 名 称
|
陶 老
|
4
|
陶老家、方庄、大胡围、吴营孜
|
大黄庄
|
13
|
杨庄、新庄、舍庄、三里庄、黄庄、赵楼、阎庄、黄湾、大田埂、吴湾、吕岗、任庄、王岗
|
腰 庄
|
6
|
尚寨、腰庄、黎寨、大陶庄、徐岗、詹营
|
长 集
|
13
|
长集、蒋庄、徐营、新庄、 陶庄、谷吕庄、张庄、霍庄、小胡围、祝营、单庄、后孙营、前孙营
|
南周庄
|
13
|
周庄、孟庄、前杨营、牛庄、后杨营、谢竹园、高庄、蒋庄、李庄、任马庄、郑台孜、霍新庄、霍小庄
|
早里店
|
11
|
小陶庄、庞庄、王楼、孙庄、后老庄、旱里、
前新庄、郑营、喻楼、郑新台、田湾
|
南天门
|
5
|
小寨子、赵庄、何庄、石板桥、肖公庙
|
新 洪
|
9
|
王营、胡庄、徐营、湖北、北王楼、回龙湾、
南王楼、史寨、魏台子
|
徐 大
|
11
|
徐大庄、冷庄、岗孜、徐小庄、前寨、黑龙潭、陶小庄、后寨、刘庄、南埂、小渡口
|
|
|